上海图书馆藏外滩长卷图片
/ 约1923至1926年间的外滩全景 /
/ 1929年外滩全景 /
/ 约1929至1936年间的外滩全景 /
/ 约1934至1937年间的外滩全景 /
/ 1946年后的外滩全景 /
外滩台湾银行大楼

建筑价值:原为台湾银行[日]。德和洋行设计,建于1926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原为三层(建国后加建一层)。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0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833平方米。造型为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东、南立面饰古典主义复合柱式,二、三层上部饰简洁的线脚。大楼带有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并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也保留本国建筑特色,因此它是一个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体。

人文历史:该大楼产业原属台湾银行所有,1949 年解放后作为旧中国官僚资本的金融机构被人民政府接管、清理结束。1955 年4 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理,一度由土产进出口公司使用,1960 年起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使用,自1995 年起由招商银行使用至今。

2
1903年的華俄道勝銀行
St. Petersburg Russo-Asiatic Bank
价值综述: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倍高洋行[德]倍克和宾午设计,1901~1905年项茂记洋行承建,混合结构。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横纵三段式构图,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
人文历史: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大楼。民国十七年(1928)11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国家银行——中央银行,接管这幢大楼。 解放后大楼改为华胜大楼,民主党派机关、机电二局、航天局等单位曾在这里租用,1994年4月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使用。
3
1917年的汇中饭店
Palace Hotel

价值综述:原名汇中饭店,由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马礼逊洋行设计(东入口由公和洋行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1906年建成,砖混结构。英国文艺复兴风格,为当时东亚最华贵的旅馆。 外墙底层为石砌,以上为白色面砖,楼层间隔线脚,窗口和上部两层窗间为红色砖镶砌,红白相间,引人瞩目。部分窗口上檐有三角形或弧形楣饰。原楼顶设有屋顶花园,后因火灾被烧毁。东面屋顶大小不一的两座塔亭于1998年修复。

4
1917年的礼查饭店
Astor House Hotel

浦江饭店(英语:Astor House Hotel)原名礼查饭店,是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上海的主要外资旅馆之一。1959年以后改名为浦江饭店。现开辟为中国证券博物馆。

它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外白渡桥北堍东侧,今虹口区黄浦路15号。

1920年的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7号,为外滩风景线的组成部分之一。大楼所在土地,最初为美商旗昌洋行所有,后转入轮船招商局名下,大北电报远东公司则租借土地的使用权兴建该楼。1949年以后,大楼为长江航运管理局所使用,目前泰国盘古银行上海分行为该建筑的使用者。大楼建于1906年,翌年建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建筑式样,1994年该建筑入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1920年的日清大楼
Nishin Navigation Building(Nisshin Kisen Kaisha)

价值综述: 原为日清大楼、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德和洋行[英]设计,建于1921~1925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划分,采用较简洁的古典装饰。外观接近日本近代西洋式建筑。一至二层门窗由拱券与方形交错组成,三至五层贯通壁柱,五至六层间挑檐较深,檐下窗框饰有凹凸感的浮雕。1996年东立面南侧增开一门。

人文历史:1907年由日本邮船会社、大阪商船会社的长江航运和大东汽船会社、湖南汽船会社合资另组一家实力雄厚的轮船公司。在实力劣于英美的情况下,为了笼络清廷和中国商人与欧美商人较量,享有其他特权,所以吸纳了少量中国股,并在企业名称上大做文章,取名“日清轮船株式会社”。“日”即日本,“清”是大清国。1912年清朝灭亡,仍一直未更此名。其总公司在日本东京,上海设分公司。上海人称“日清洋行”,有大小轮船数十条。

1928年的字林西报大楼
North-China Building

价值综述:原为字林西报大楼。大楼为德和洋行设计,慎昌洋行完成结构设计,1923年美商茂生洋行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底部为粗面花岗岩大石块饰面,中间饰多立克式柱;中部简洁,檐下饰男性石雕像(1997年用玻璃钢恢复)承托;上部设多立克式双柱柱廊。屋顶两侧有一对巴洛克式塔亭。曾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最高的大楼,也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

人文历史:字林西报大楼建成后,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
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上海市内河航务管理处、丝绸公司等曾租用。1996年,友邦保险收购,定名为友邦大厦。
  

上海外滩欧战纪念碑
欧战纪念碑,因其顶部雕像故又称为“胜利女神像”,是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难的上海侨民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1924年纪念碑落成,此后纪念碑成为上海外滩的标志性建筑物。因规模宏大被称为“上海第一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纪念碑遂遭破坏。
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
        原为沙逊大厦(Sassoon House),由当时上海大房地产商英籍犹太人沙逊投资建造,是上海第一幢层数超过10层的大楼。公和洋行设计,1926~1929年华商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典型的装饰艺术派风格。
        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有地下室,总高77米。平面呈A形,立面以竖线条构图为主,檐部和基座线脚等采用抽象几何装饰。东部设高19米的绿色金字塔形铜顶,四方攒尖顶,坡度陡,用紫铜皮饰面。
        和平厅是典型的英国古典宫廷式建筑,是饭店中面积最大的宴会厅。1998年10月,著名的汪辜会谈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大楼以其造价之高、设计之先进、设备之豪华,在20世纪30年代就赢得了“远东第一楼”的称号。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各处细部,如彩色玻璃门窗、穹顶、镂空吊灯、木质护板、拉手、饰品等等,充分体味建筑的美感。
汇丰银行大楼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原为汇丰银行[英],解放后曾为上海市政府办公楼。公和洋行设计,1921~1923年德罗建筑公司[英]承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圆顶为钢框架结构。典型的希腊复兴新古典主义风格。
        平面呈回字形,其体量为外滩建筑之最。建成后,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 大楼立面对称,横竖三段划分。外墙墙面用粗犷的石块宽缝砌置。中部有贯穿二至四层的科林斯式双柱柱廊。顶部穹顶高三层,为仿古罗马万神庙式。整体形象庄严典雅。 底层大门采用三个罗马石拱券式,共有铜质门六扇,花饰细腻。券门左右对称设置圆柱灯,两端曾有一对在英国铸成的铜狮,据说铸成之后模子即被毁掉,使其成为“举世无三”之品。如今铜狮原物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现在大楼门前的铜狮是据原样制作的复制品。
百老汇大厦 Broadway Mansions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英语:Broadway Mansions),是一栋位于上海虹口区北苏州路20号的历史建筑,为上海的地标建筑之一。其东临大名路,南临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三座早期高层建筑之一。大厦地上21层,高77米,投资者是英资业广地产公司,总造价500万两。大厦由公和洋行英国建筑设计师弗雷泽(Bright Fraser)设计,新仁记等六家营造厂承建,启建于1930年,建成于1934年。

百老汇大厦由于位于百老汇路顶端而得名(今大名路),1951年改名为上海大厦。其自从建成后都一直是上海的最佳观景台之一。此外,它还曾经拥有上海最高的餐厅和最早的楼内停车场。而且,大厦的电话号码——46260,自大厦启用后开始就从未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