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和张安鲁、程华两位好友结伴去浙江普陀岛采风。我们作为文艺青年也是跃跃欲试,希望用摄影表达自己对这个新社会的看法,尝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拍摄。 当时我们的摄影装备也算比较专业,135海鸥DF照相机和美能达SRT照相机,配备标准镜头、24和200镜头,国产代代红和日产富士黑白胶卷,富士、樱花、柯达彩色胶卷,在年青人中也算豪配了。 由于我们都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大家都从师优秀的前辈摄影家。我的老师是当时南京市摄影创作组长王远明先生,他们的老师都是49年前就从事专业摄影的老辈摄影家。 我们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基础都特别扎实,暗房功夫也特别好,彩色和黑白冲洗、放大都是自己动手,因此拍摄还是相当自信。
在这之前专门出去采风的机会并不多,我们都是在工作单位调假前往浙江。坦率的说,当时对于摄影表现的思路并不清晰,现在看来充其量也只是采集素材而已。而之前我们作为半专业的摄影人也已经从事摄影有七八个年头了,总觉得应该拿出一些有分量的作品。当时浙江的普陀风景区并不在我们的主要视线内,我们感兴趣的是渔港,初到沈家门我们异常兴奋,延码头一路拍摄过去,主要拍摄对象是渔船、渔港和渔民的工作,这些内容之前我们并不熟悉,只是新鲜,拍摄更多是从审美角度进行判断。讲究构图用光以及技术的控制,我们特别迷恋从技术层面呈现影像,安塞尔 亚当斯是我们的偶像。
作为世界级的著名渔港,舟山沈家门港有大几百年历史,盛产多种鱼类,常年汇生产鲜活鱼、蟹、虾、贝。明末清初时,沈家门已成为水产品的集散地,贩鲜,或腌制的海产品销数甚巨,当地人依山而居,东山似青龙卧盘,西山如白虎伏踞,两山锁港,雄峙海门,故有"青龙卧镇沈家门,白虎伏居东海门"之传说。文革后的沈家门经济已经比较开放,渔民也比较富裕。尽管当时个体经济还没有全面开放,但已经有自由市场出现。社会经济体制还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还是主体,渔船依然为集体所有,我们看到的渔民们工作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这些都和今天的社会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但当地的渔民和村民都非常友善,相比农民,他们的生活也要好得多,同时,尽管渔民的工作流动性很大,但一般不会有外来人员,他们都是本地人。